关教梅不认为她在蒙古买下的萤石矿开采不成了,“其实没有特别的事,就是推进起来特别麻烦,蒙古那边办事‘吃拿卡要’的现象比较厉害”。 这位本来在山西太原从事钢铁贸易的女企业家2007年到蒙古投资买矿,如今将近五年过去,她的矿产开采还看不到回报。近年来,随着蒙古国成为国际矿业投资的焦点,大量中国民间资金也赶场似地涌向了蒙古,不过他们得到的结果并不如想象的美好。 专注于中蒙投资业务的北京隆安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张曙光表示,“具体损失不好统计,有三成左右应该都是失败的”,两年多来他已经接手了十多起类似的诉讼。 投资矿产骗局多发 吃亏上当不愿声张 神华集团入股蒙古最大煤矿的协议最近突起风波,有传闻称神华集团有可能被踢出项目或降低股权。尽管神华集团已经否认传闻,但是中国企业在蒙古的遭遇依然受人关注。跟政府密切配合的中国最大的国有煤炭企业尚且面临被忽悠,那些数量庞大而分散的民营企业呢? 关教梅遭遇的困难主要来自对当地投资环境的不熟悉,不过她对网易财经表示,还是会继续寻求开采占地600多公顷的萤石矿山资源,同时另一方面她也在国内国际寻找新的合作伙伴,以共同承担矿山开发前期的成本。 像关女士这样直言自己遇到困难的中国投资人并不多,也许是关乎脸面或实际利益考量,他们中的大多数投资蒙古失败后选择完全噤声,所以在国内很难看到有关此类案例的报道。 位列央企的国内五大电力集团之一的某个企业,2009年初到蒙古谈了一个煤矿项目并基本达成投资意向,投资金额四五亿美元左右,而就在签署正式协议的前夕,这家电力集团突然想到应该请律师调查一下蒙方合作伙伴手中的矿权,结果一查吓一跳,这个煤矿项目在蒙古处在有纠纷状态,正在走法律程序,电力集团赶紧停止了合作。 新疆一家企业2010年5月去蒙古投资,通过朋友介绍相中一个价值几千万的矿山,也没有详细调查就把所有前期工作包括文件办理等都交给了蒙方伙伴负责,到后来双方发生合作纠纷,这家新疆企业才发现,蒙方竟然擅自转让了中方的股权,中方等于是掉进了对方的陷阱。 目前,这起投资纠纷案的法律程序依然没有走完。张曙光介绍,这家新疆企业的案子“有希望打回来”,毕竟中方还是有证据的,所以被骗也是暂时的,就是比较耗费精力。当然失败案例中也有把资金都投进去了才发现受骗,那就肯定会造成经济损失了。 蜂拥争抢蒙古资源 中国企业“人傻钱多” 关教梅对网易财经感叹,在蒙古做事情有很多麻烦,吃不透当地的政策的话就太难了。根据张曙光估计,国内企业投资蒙古矿产的应该有500家,这其中三成左右会遭遇投资失败,或是被骗,或是遇到纠纷等,即便不是完全打了水漂儿、血本无归,也是“哭着回来的”。 据介绍,中国企业投资蒙古矿产是在2009年风起,当时蒙古政府修改了矿业法,完全改变了对外资的态度,由此中国资金纷纷进入。一方面是炒矿之风蔓延,另一方面又是矿产中介泛滥,各种不规范的项目和协议逐渐浮现并伴随着纠纷也越来越多。 根据中国商务部的数据,在2003年的时候,中国对蒙古投资只有1.3亿美元,但是2010年度这个数字已经涨了十倍变成14.36亿美元。这还不包括众多没有经过国家外汇局和商务部批准的民间资金流入。2009年,蒙古外贸总额为40.34亿美元,中国占蒙古全年贸易额的47.82%,中国进口的主要就是蒙古矿产品。 “人多的时候蒙古的酒店里到处都是中国人,说着中国话”,张曙光表示。中国人带着钱蜂拥而来,甚至让蒙古民众逐渐形成了中国人“人傻钱多”的印象,一些矿权主要是围绕着中国企业在涨价,于是一些有意或是无意的骗局也接连上演。 除了前述对合作伙伴不了解导致被骗外,中国企业对蒙古的法律也经常“不求甚解”。2010年,蒙古国颁布总统令,禁止再发放新的矿权证和矿权装让,这个消息很多国内企业不知道,违规做了一些项目。 张曙光介绍,去年年底,蒙古政府还通过环保法等法律的颁布,吊销了几百个矿权证,现在也有一千多个名在吊销之列,这并不是针对中国企业的,各国的矿权证都有被吊销的。中国企业受骗其中就包括买来快到期吊销的矿权证等。 据了解,中国企业在蒙古遭遇困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蒙古政策多变,法律随意性大,官员腐败现象很多;其次是跟当地居民和当地工人磨合不好,容易引起劳务纠纷和民怨;第三是技术上不了解当地气候、水源和勘探等多方面限制因素,容易手里拿着证却采不出矿;第四就是遭遇纯粹的骗局。 谢绝急功近利“炒矿” 中国投资客需双赢 中国政府和研究机构已经多次对中国企业去蒙古投资作出提醒。商务部在2010年对外投资指南中就指出,由于蒙古国政府部门官僚主义较严重,公关成本较高等,企业真正的经营成本很高;去蒙古投资要充分考虑蒙古法律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蒙古国修订法律频繁;注册公司要慎重,在蒙注册公司手续简单宽松,但是退出机制比较繁琐,不要找熟人或中介公司代为办理,以免事后引发争议或纠纷。 据介绍,中国资金进入蒙古很大一部分就是为了炒矿,所以很少顾及当地人和开采条件的实际情况,这不但破坏了中国人的形象,也让很多当地人反感,认为中国人就是冲着他们的矿产资源去的。 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院周边国家研究所研究员乌日其其格表示,近年来虽然政府层面对待中国企业是一视同仁的,但是蒙古民间对中国还是有防备心理的,民营企业去蒙古投资肯定有风险,最好是能找到比较大靠得住的项目参与进去。 目前国内普遍的观点是,尽管法律多变,但是蒙古政府将来不会对外商投资开倒车,尤其是对中国企业,为了蒙古的国家利益,它有必要加强和中国的合作,从双赢的角度吸引中国企业,这样才能有一个繁荣稳定的未来。 在张曙光看来,中国企业在蒙古也不是没有成功的,比较典型的是中色股份投资开发的图木尔廷敖包锌矿,这是一个样板项目,做得很规范遵纪守法,在维护政府关系方面都很好,如果中国企业都能像它一样肯定会有好的结果。 张曙光建议,国内企业进入蒙古不要急功近利,不仅开发资源,而是要从文化、社会和经济等多领域参与到蒙古国建设发展中去,多做一些捐赠,介入当地教育和公益事业中去,以化解不信任感,同时中国政府也到参与到树立国家形象行动中,把软实力和经济实力结合起来,避免让蒙古以为中国“只对我们的矿石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