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期以来,在一些地方,劳务派遣已经背离当初满足企业灵活用工需求的初衷,陷入派遣行业无序竞争、劳务派遣工合法权益受侵害的局面。一些企业劳务派遣工占职工总数竟高达50%甚至70%.暂行规定之所以令人“叫好”,是基于其进一步规定了劳务派遣的数额不能超过用工总量的10%,并且进一步细化了“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范围。而“不叫座”的担忧,在于一些用人单位仍处于观望状态,对放宽政策心存期待,“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阴影依然高悬。
如果我们分析一下当前劳务派遣的主要用工领域和用工行业,上述担忧确实不是杞人忧天。有统计资料显示,当前实行劳务派遣比较集中的领域,多数是国有企业或者是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集团公司,一企多制、主业和辅业混杂的现象在这些企业比较普遍,用工形式比较复杂;使用劳务派遣工比较多的行业,主要是金融、邮政、电信、石油等行业,这些行业有较强的话语权,而用工边界多数不清晰。因此,尽管暂行规定给予规范劳务派遣两年的缓冲期,但这些行业和企业是否具有扭转用工形式的意愿,值得关注。
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将暂行规定落实到位,困难和挑战不小。表现为,一是主要岗位和辅助性岗位一直没有清晰的法律边界,一些管理部门和用人单位的认识比较模糊,有的甚至故意混淆;二是在主要岗位和辅助性岗位没有理清、多重用工体制混杂的前提下,由于同工同酬的压力,一些单位不仅不主动甚至抵触规范劳务派遣;三是由于同工同酬的范围和内容不明确,一些用人单位担心规范劳务派遣后,既有的用工成本无法降低,劳务派遣工报酬大幅度提升,会增加人力成本,从而影响企业的经营业绩,增加绩效考核的压力。
因此,要实现暂行规定的政策初衷,让一些违规使用劳务派遣工的企业和行业主动利用缓冲期规范自身的用工行为,就必须有针对性地廓清不同行业主要工作岗位的边界。边界廓清了,用工成本能够合算了,法律责任清晰了,规范劳务派遣就有了现实基础。(钟言)
(原标题:规范劳务派遣当廓清主要岗位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