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公务员升职之困
要真正激发700多万公务员的巨大“存量活力”,疏通上升通道、完善退出机制,是即将展开的公务员分类改革的必然选项
“对我来说,这一生基本都能看到头了。”尽管才30岁出头,在苏南某县人事局工作的小赵却已这样描述自己的“职业生涯”。“我工作也有十多年了,一直在这个单位,现在名义上是个"副主任",级别不过是个科员。这都是熬年头熬出来的,估计以后最多也就是个"主任",但还是科员,基本上也就这样了。”
小赵的话,折射出当前公务员群体“升职难”的困窘局面。这给很多公务员,尤其是基层公务员带来了无尽的苦恼。
近期,《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走访广东、江苏、湖南、云南、宁夏、辽宁等地的近百位公务员了解到,目前基层公务员上升通道较为单一、狭窄,公务员群体对于升职“天花板”、“挤行政”等现象反映强烈;而另一方面,抱紧“铁饭碗”的保守心态又让他们选择留在“体制内”,或激情坚守,或混沌度日。
多位受访公务员认为,在“职务本位”的晋升规则下,行政级别不仅决定着薪资待遇的高低,更关系着他们施展才华的舞台和空间,以及自身能力的社会认可度等“职业尊严”。要真正激发700多万公务员的巨大“存量活力”,疏通上升通道、完善退出机制,是即将展开的公务员分类改革的必然选项。
“能上去的只是少数人”
小李的公务员生涯,是从宁夏隆德县某乡镇开始的。“在乡镇什么都得干。我负责过乡政府的食堂,天冷了还要劈柴、背炭、点炉子。”从北京一所重点大学毕业的小李今年27岁,2013年他通过自己的“途径”调到了县委机关。
“虽然行政级别没变,但毕竟到了县这一级。如果还在乡镇,副科、正科一步步往上走,指不定要熬到啥时候了,比我资历老的人都在前面排着呢。”小李说。
在调研中记者发现,小李的心态是基层公务员对自己未来职业道路的普遍看法。在隆德县,吃“财政饭”的公务员和事业编制人员一共有5100多人,但副科级以上干部只有400人左右。职级越高,人数越少,这样“金字塔”式的行政级别分布,是全国公务员系统的一个缩影。
李红在隆德县乡镇基层工作了二十多年,仍是一名普通科员。由于行政级别是最低档,她的待遇一直上不去。“我都快50岁了,往上升是没啥希望了。在基层工作了这么多年,待遇一直是最低的,心里总感觉不太公平。”李红说。
“级别上,基本可以确定我已经到头了”,作为70后,珠三角某市的一位镇街派出所副所长如今只是个副科级。他告诉记者:“在基层,像我这样干到退休还是科级的情况非常普遍。”“工作能力、学历是必要条件,此外还有年龄、机遇、人缘,甚至社会关系、家庭背景都是影响升迁的因素。总之,能上去的只是少数人。”一位科级基层干部这样说道。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发现,各阶层的公务员都存在着升职“天花板”。与基层公务员相比,省市两级公务员看似起点较高,但同样苦于上升通道的逼仄。
对很多机关的公务员来说,处级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关口”。广东梅州市某部门的张主任从科员、主任科员,再到副处长,一共花了10年。“我还算快的,有人干了一辈子也没上副处。在市这一级,像我这样37岁做到副处级已算不容易,再往上走就更难了。正处级已经算"高级官员"了,而"领导班子"就更不是普通公务员可以想象的”。他说。
江苏省一位干了近十年处长的公务员对记者感叹自己“也就这样了”,“我当年也算比较早升到副处的,可是从副处到正处用了七八年。一开始是没机会、没位子,慢慢的年纪大了,干部越来越年轻化,自己不太符合形势和条件了。总算熬到正处,心里明白想更进一步没什么指望,现在有点混日子的感觉。反正手头的工作照常做,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也不会再去想搞点什么创新了。”
在采访中记者感受到,与升职“天花板”并生的,往往是公务员的倦怠情绪。遭遇升职困难后,大多数公务员都会出现“不平—郁闷—接受—混日子”的心理波动周期。一位组织干部对记者说,如果公务员改革不能很好地畅通上升通道,就难以从根本上提振整个公务员队伍的“精气神”。
怎么打碎“天花板”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职务本位”的晋升规则,使得公务员缺乏仕途之外的上升机制,“金字塔”式的行政级别分布让大多数身处“底层”的公务员,唯有“挤行政”这“华山一条路”;一些地方片面理解“干部年轻化”,进一步收缩了“从基层干起者”的上升通道;日渐增多的“空降兵”,更挤占了基层公务员苦苦期盼的晋升资源。这些都是基层公务员遭遇升职之困的重要原因。
“当年一起毕业的同学中,我回到了县里,有的同学去了省直机关,有的去了市里,还有一个进了外交部。当时觉得大家都是公务员,没啥区别。但十年后同学聚会时就发现差距了”。小赵说,“人家起点高,虽然走得也不快、很艰难,但已经高出我一截了。同学里混得最好的已经是副处了,后面还有得升。要是在我们这里,怎么可能?我们局长才是乡科级。”
一些公务员表示,尽管从中央到地方,都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工作,但从升迁角度讲却“一点也不划算”。云南的基层公务员李莉说:“如果从乡镇干起,能到正科就不错了,处级简直是凤毛麟角。但如果是在县里,情况就会好一些。越往上,升迁空间越大。从上级部门下来挂职,也是高起点。”李莉认为,这就是许多基层公务员持续参加公务员考试的重要原因。
“当前的公务员晋升制度遵循"职务本位"原则,即国、(省)部、司(厅)、处、科五级。”辽宁省委党校教授周维强说,在这种职务与层级挂钩的晋升规则中,一个乡镇长无论干了三十年,还是五十年,除极个别的可以干到副处退休,正常情况下正科级就到头了。“这使得一些公务员不愿意呆在基层,不愿意将心思都用在公共事业上,或是穷尽一切办法忙于个人升迁,或是破罐子破摔混日子,这既害了公务员,更不利于国家公务运转。”
近年来,为拓宽基层公务员的上升通道,“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创新方式不断运用到干部选拔实践中。受益于固原市2013年进行的处级干部“公开选拔”,今年36岁的陈伟从乡镇副科越级晋升为副处。“如果没有这条路,再熬十年我也升不到这个级别”。陈伟坦言。然而在现实中,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仍然是干部选拔的非主流方式,岗位少而报名者众,每年用来选拔的岗位远远满足不了基层需求。
另外的一些因素,使公务员的上升通道变得更加窘困。比如,由于片面理解“干部年轻化”,一些地方搞任职年龄“层层递减”、“一刀切”,设置科级干部在50岁左右退居“二线”的硬性规定,导致特定年龄段下出现了一大批“天花板”干部。这些基层公务员的职业预期因年龄原因“突然中断”,使他们失去了工作的动力、热情和责任心,造成诸多负面影响。
再如,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的大量“选调生”、大学生村官、国企老总、高校校长、转业军官等“空降干部”,成为了基层公务员升迁的强有力竞争者。特别是对县区以下的基层公务员而言,一个“空降兵”就能使他们盼望、等待了很久的职位预期化为泡影。
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公务员群体中对“当官”没有兴趣的人不在少数,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希望得到认可和升迁。“当官,说实话我觉得自己不是那块料。可问题是除了这个,我没有其他出路。现在很迷茫,不知道未来会如何。”在江苏省某厅工作7年的公务员小沈这样说。
“其实很多公务员并不是一定要当官。公务员是一个职业,而非官职。但与其他行业一样,公务员也需要职业自豪感。我们现在要探索的,就是如何建立仕途以外的上升机制,让每个公务员都能获得职业认可感。”一位组织干部这样说。
一条被闲置的出路
针对公务员对工资低、工作忙、没前途的种种抱怨,不少网友质疑:既然这么痛苦,为什么不辞职?在采访中,一些公务员也向记者流露出辞职的打算,但真正选择离开的人屈指可数。
“我也想过辞职,但不当公务员,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干什么。不抱这个"铁饭碗",我就没饭碗了。”隆德县公务员杨建军说,大多数公务员的岗位专业性不强,谁都能干。在一个岗位干时间长了,自己的其他技能都弱化了,管用的本事也没学会,真要辞职下海,怎么与人竞争?
“大家都知道,公务员最大的好处就是稳定,只要不违法乱纪,不想自己走人,基本能干一辈子。”小赵直言自己和同学当初报考公务员,图的就是稳定。“别的不说,就医疗和养老这两块,就令那些已经干了很多年的公务员难以离开。”
“年轻人可能感觉不到医疗报销的好处,到了我这个年纪就很明显了。现在看病那么贵,人年纪大了总有这样那样的毛病,看病报销的钱也要当成收入来看”。做了20多年公务员的南京某厅局级干部说:“再说养老,公务员的退休金与在岗收入差距不大,这也是养老保险完全无法比拟的。”
舍不得主动退出,清退机制也并不畅通。目前,我国公务员的退出机制,包括试用期满不合格取消录用、开除、辞职、辞退、退休、解聘、在职死亡等几种,但真正被取消录用、开除、辞退的个案少之又少。尽管公务员法规定了公务员实行任期制,但在现实中,公务员一旦任职,只要没有不符合法定要件的情况,便可终身任职,直到退休。退出机制实际上成了一条被闲置的出路。
“在多数政府部门,考核只用于评选优秀,奖励先进。没听说哪个公务员因为考核不合格被辞退的。公务员这一行就是你自己不想走,没人会逼你离开。”固原市一位公务员说。
“退出的规定好是好,但实际操作却很难。有些单位没有刚性指标,柔性指标就没法掌握。不能说今年会少了、材料少了,就让办公室主任"下课"吧?”宁夏工青妇系统副处级公务员李翔说。
“一方面人手不足,另一方面人浮于事。如果能把不合格公务员通通清退,或者通过制度激发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热情,"忙闲不均"的问题也能得到解决,更能消除老百姓对公务员群体的误解。”江苏省组织部门一位长期关注公务员现象的人士这样认为。
“与公务员退出机制相配合的,还要健全严格的岗位责任制、考核办法,狠治各种歪风。”中山大学政务学院副院长肖滨教授说,普通公务员虽然级别低,但与百姓接触最密切。只有狠拍“苍蝇”,消灭“级别小但影响坏、数额小但影响大、事情小但性质恶劣”等“三小”现象,才能重塑公务员形象,赢回群众信任。
一些地方探索正在施行。在深圳等地,公务员聘任制已经启动。签劳务合同这个多年来与公务员群体距离遥远的事情,已经成为近年来深圳市新入职公务员的通行做法。据了解,国家公务员局也已开始“研究建立公务员交流与正常退出机制,修改完善辞退规定,着手研究起草辞职、回避规定”。
公务员分类改革“箭在弦上”
多位受访公务员和专家将规范公务员薪资制度、合理确定公务员工作负荷、畅通公务员上升通道和退出机制的希望,寄托于即将展开的公务员分类改革。
实际上,公务员分类改革概念早在2006年公务员法实施时就已提出。如今,随着各界共识的不断积累,公务员分类改革的全面推行似乎已“箭在弦上”。
我国公务员法将分类管理确立为公务员管理的一项基本原则:“公务员职位类别按照公务员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等类别。”这从法律层面确立了公务员职位分类的制度。
其中,行政执法类主要是指行政机关中直接履行监管、处罚、稽查等现场执法职责的职位,主要集中在公安、海关、税务等政府部门;专业技术类则是机关中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职位;综合管理类是履行综合管理以及机关内部管理等职责的职位,具体从事规划、决策、组织及机关内部管理等工作。
2010年,经国家公务员局批准,深圳作为唯一试点,全面启动了公务员分类管理制度改革:69%的公务员被划入行政执法类和专业技术类,建立与行政职务级别脱钩的独立职务序列,通过上升通道设计,可让大部分人退休时享受到副处级待遇,这使许多基层公务员看到了希望。
从深圳经验看,公务员分类改革一方面是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必须以对人才的专项选拔、定向使用为前提;另一方面,要“使真正做事者获得公平待遇”,职务与职级并行、职级与待遇挂钩的制度探索应运而生。
2013年6月,国家公务员局召集全国十几个省区市的相关政府部门进行座谈,主题就是公务员分类管理政策设计。时隔5个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公务员分类改革,推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职级与待遇挂钩制度,加快建立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和聘任人员管理制度。完善基层公务员录用制度,在艰苦边远地区适当降低进入门槛。”
随后,中组部、人社部等部门在2014年1月下旬联合召开公务员管理工作会议,公务员分类改革的细节初露端倪。紧接着,山东、河北、广西等地闻风而动,纷纷着手准备公务员分类改革,实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职级与待遇挂钩制度,解决基层公务员待遇偏低、晋升空间有限等问题。
李莉等基层公务员对此表示期待:“通过公务员分类改革,可以建立专业人才各归其位的职业共同体,也能减少"半路出家"和"角色客串"现象”。但她同时也有点担心,“工作这么多年,所学专业已经淡忘,现在成了个杂家却没有一门精通,该怎么发挥所长?”
而更多的社会公众,则希望公务员分类改革能够逐渐淡化行政系统的官场色彩。全国人大代表朱列玉律师说,通过公务员分类改革,一方面可以让事务性公职人员安心工作,通过积累工作经验和业绩实现待遇的提升;另一方面,也能让握有实权的官员权责匹配,多一些对权力的紧箍咒,少一些对权力的盲目追捧。(注:文中公务员均为化名)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叶前范春生白靖利刘巍巍艾福梅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