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史传芝)昨日16时06分,T36次列车从乌鲁木齐火车南站缓缓开出,来自喀什地区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489名农民坐上这列火车去广州打工挣钱。
这是一次政府有组织的劳务输出。他们的成行,是新粤劳务对接的成果之一。让这些农民高兴的是,他们的工作地点已经落实,到了广州,他们会被接往位于广州、惠州、佛山、东莞的企业。职工食堂、宿舍和生产线,已根据新疆劳动者的民族习惯和就业特点,进行了安排。
高中毕业的热孜曼·古丽因母亲生病,8月份从青岛回到了疏附县沙依巴克乡。母亲病情有所缓解后,热孜曼·古丽一听说政府又组织到内地就业,立刻就报了名,父母、两个哥哥都特别支持。
对于第二次到内地务工,自己和全家人的态度跟第一次相比,完全是大逆转。热孜曼·古丽说,今年1月份出去的时候,对什么都没底,环境能不能适应?有没有吃的?能不能挣上钱?去了之后发现,厨师是带过去的,专门有领队关心生活、帮助维护权益,每个月还能往家里寄2000元钱。
“家里房子都盖起来了,好得很。”热孜曼·古丽说,这一次出去挣的钱,基本上可以存下来了,以后可以在家附近开个商店。
在候车厅,有十个三四岁的孩子。第一次走出阿克陶县克孜勒陶乡外出务工的布阿娜尔说,她打听了,每月工资至少3000元,自己出去一年,比一家人一年都挣得多。带着四岁的儿子实属无奈,不过听说孩子能送进厂里幼儿园,托儿费县乡全额补助。
据了解,此次去广州打工的农民有不少都曾到内地务工,比如疏附县的99人中,至少有一半;阿克陶县的220人中,最少有50人,很多第一次外出务工的,都受到了他们的影响。
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肖明介绍,转移内地就业的深层次意义在于对农牧民劳动技能的提升、对周边人的带动、民族间的交流交往交融。自治区有组织的对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已有十年。务工人员在出行前,政府都会组织对其进行语言培训和技能培训。根据多年的转移情况来看,凡是到内地务工一年、两年的,回来以后,就业观念都有很大转变,也改变了家里的生活条件。
图为10月29日,在乌鲁木齐火车南站候车厅,即将检票进站的务工人员正在挥手道别。(本报记者寇凝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