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牛占虎
2014年全省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538.6万人,完成年计划500万人的107.7%,创劳务收入815.6亿元,完成年计划770亿元的105.9%,比去年同期增长15.1%,开展技能培训66.7万人。这一被农民称为收入增加幅度最大、见效最快的劳务经济今年再拔头筹,成为助推农民迈上脱贫致富之路,实现“中国梦”名副其实的“铁杆庄稼”。
输转劳动力538.6万人
创劳务收入815.6亿元
2014年年初,在上一年全省劳务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甘肃省人社厅、甘肃省劳务办制定了全年全省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500万人,创劳务收入770亿元的目标任务。这一目标给全省人社及劳务管理部门不小的压力。人们常说压力就是动力,正是压力变动力的这一结果,使全省各级劳务管理部门向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全年全省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538.6万人,完成年计划500万人的107.7%,创劳务收入815.6亿元,完成年计划770亿元的105.9%,比去年同期增长15.1%。技能培训66.7万人
这一组数据凝结着劳务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甘肃省人民政府劳务工作办公室主任朱国祥感触颇深。他说:“2014年,全省各级劳务工作机构坚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和省人社厅的工作要求,以提升劳务输转质量、发展壮大劳务经济为目标,通过创新工作举措,狠抓任务落实,使得全省劳务经济各项目标任务均超额完成,为促进农民增收作出了贡献”。
朱国祥分析,在输转的538.6万人城乡富余劳动力中,向省外输转232.4万人(含境外就业2.2万人),占输转人数的43.1%;向省内输转306.2万人,占输转人数的56.9%。技能培训66.7万人,完成年计划65万人的102.6%。回乡创业人数达5万人,可提供就业岗位近20万个。这说明我省务工人员就近就地务工的趋势日趋明显,也从另一方面说明甘肃省委、省政府提出的“3341”工程和“1236”扶贫攻坚行动以及“双联”行动取得了明显成效,在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新常态下我省的用工需求量日益增大,务工环境也明显改善。
调整工作重点
推进劳动力就地转移
2014年11月11日,全省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现场会在兰州市榆中县召开。会上,甘肃省人社厅副厅长吴雄成用“五个新”概括了甘肃省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工作的成效。
“五个新”具体表现为:就地转移规模实现了新突破,2013年就地转移人数所占比重比“十一五”末增加了7个百分点,2014年就地转移工作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省内输转人数占总输转人数的56.9%;就地转移技能培训取得了新进展,2014年,甘肃省政府继续将城乡居民职业技能培训列为为民办实事之一,明确由甘肃省劳务办负责组织对4万名农村劳动力开展3个月左右的劳务品牌培训,4万名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任务已全部完成。同时,结合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组织实施了农村劳动力家政服务、牛肉拉面、保安、建筑装饰和餐饮酒店服务员等具有甘肃地方特色的劳务品牌专业培训,截至目前,全省已累计开展品牌培训18万人;就地转移就业服务迈上了新台阶,2014年,甘肃省劳务办先后在天水市和定西市举办了两期基层劳务工作机构工作人员培训班,分别对天水、定西,兰州、白银、临夏五市州的415名基层劳务工作机构工作人员,开展了为期五天的劳务经济政策法规及创新职业指导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对参训学员进行了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试;(下转7版)
(对全省回乡创业带头人事迹选登详见本报今日4、5版)
就地转移市场化运作水平获得了新提升,全省构建以劳务输转行业协会为纽带,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主体,劳务经济人队伍、各类民办劳务中介机构为补充的“五位一体”的市场服务体系,目前,全省共评定75所五星级劳务中介机构和44名金牌劳务经纪人,形成了以信息发布、技能培训、拓建基地、组织输转、打造品牌、权益维护等为一体的一条龙服务格局;创业带动就地转移的倍增效应得到了新释放,随着回乡创业领域的不断拓展,回乡创业的形式从过去以小商铺、小摊点等个体经营为主,逐步扩展到个体经营、合作组织与中小企业等多种类型相结合,从过去以从事筒单服务业为主,逐步扩展到国家和地方鼓励优先发展和重点发展的就业型、科技型、资源综合利用型、农副产品加工型、社区服务型、信息服务型等一系列的产业和行业,2014年全省新增回乡创业者将达5万人,可创造就地转移就业岗位近20万个。
由此可见,随着甘肃省内各地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村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当地用工需求量的大大上升、务工环的改善和务工收人的提高,农村劳动力回流趋势将进一步加快,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成为当前和今后输转的重点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