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就业再就业方针、政策,找准切入口,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努力转变方式,创新机制,打造平台,逐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推动,企业支持,社会参与”为内容的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联动机制。进一步促进了城乡充分就业,保障和改善了民生,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011年,我们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坚持以产业发展带动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以特色经营吸引城乡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思路,充分发挥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在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工作中的主导作用,通过覆盖全区的服务网络建设,进一步摸清底数,掌握信息。今年以来,我们结合实际,突出我区“三区一带”(即:都市休闲区、三国文化休闲区、岘山风景区、汉江风光带)建设在促进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的主导作用,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趁“都市休闲”之机,壮大城乡统筹就业规模
挖掘开发城市社区就业岗位,对于城乡统筹工作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2011年,我们结合城区特点,重点在“创岗、寻岗、腾岗”上狠下功夫:
1、“创岗”:一是开办生产生活服务社。街道、社区积极寻找场地,无偿提供给城区失业人员。开办为双职工家庭照看孩子、护理伤残病人、陪同孤寡老人为主要内容的社区爱心服务社。各乡镇(街道)、社区先后建立了各类家政服务网点37个,吸纳了一批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同时鼓励辖区人员办小工厂、小作坊,用小工厂、小作坊做大就业文章,利用自身条件和社区闲置的资产、场地,创办投资少、见效快,机制灵活和适应性强的社区家庭手工业,承接辖区企业加工业务,推动社区人员在家门口“就业”。二是开发社区服务业。2011年,我们大力发展社区物业服务公司,通过家政、维修、保障、环卫、托幼等服务项目,现已成立了家万兴、福美家、温馨家园等六个物业管理公司,承接了多个破产企业家属院和新增小区的物业管理工作。三是鼓励创业带动就业。鼓励和扶持城乡劳动力自主创业,通过创业培训、政策引导、小额贷款扶持帮助有一定经营能力并有创业意向的城乡劳动力组成非正规就业组织,用好用足政府出台的就业优惠政策,从襄城辖区实际出发,找特色、找特点,建立了如“汽车美容一条街”、“大虾一条街”、“小吃一条街”等特色街道,为城乡劳动力增加了创业、就业机会。今年,仅昭明办事处为辖区符合条件的人员申报小额贷款57万元。全区新增创业218人,带动就业336人次。今年以来,在襄城创业者协会会长臧保国和秘书长蔡德金的影响和带动下,有20多人创办养殖场,并收到很好效果。
2、寻岗:2011年,我们充分利用襄城辖区都市休闲好去处这一特点寻找岗位。针对城区兴建一批经营性门面契机,因地制宜开辟家电维修、医疗保健、书刊音像租赁、早餐宵夜供应场所。四季青建成夜市场、双休市场,新增572个摊位,解决城乡劳动力1031人次就业;顺安山兴办夜市小商品市场,为城乡劳动力提供摊位188个,安置320人。各街道(乡镇)积极主动在本辖区内与驻地单位建立合作寻找岗位,如:昭明办事处、荆州街社区与中心医院等单位协商,适时推荐安置120多人从事后勤服务岗位。针对全区企业生产经营和缺工情况,我们一方面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调查摸底,了解农村劳动力就业意愿;一方面深入到辖区企业调查了解企业缺工情况,通过对企业缺工情况调查了解,把农村劳动力组织起来,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培训,通过培训,将一批合格的人员输送到企业所需岗位上。我们还结合一年一度人社部统筹安排的“春风行动”和“春暖行动”,把招聘会、洽谈会办到乡镇(街道)社区,将本地缺工企业召集到招聘会现场,面对面与与劳动力洽谈,一方面引介和组织培训报名,一方面对中介成功者现场签订劳动合同,收到很好效果。仅2011年“春风行动”,我区转移城乡劳动力就业1580人次。
3、“腾岗”:今年以来人社部门、就业机构牵头,摸清各机关部门、街道(社区)以及事业单位的公益性岗位,把适合城乡高校毕业生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的岗位逐步腾出来进行安置。今年以来,通过腾出公益性岗位,已安置80名城乡高校毕业生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再就业。
二、凭“三国文化”和“岘山风景”之势,拉动城乡统筹就业步履
2011年,我们结合建设发展“三国文化休闲区和岘山风景区”时机,根据省人社厅、旅游局《关于大力开展扶持农家乐经营项目》的文件精神,按照区人社局、区旅游局制定的《襄城区发展农家乐旅游,促进农民自主创业实施方案》,将扶持发展农家乐工作紧紧围绕以上两个“区”进行。形成“农家乐”建设“三条长廊”、“两个圆”。“三条长廊”(即:1、襄隆景观路长廊;2、襄南路长廊;3、207国道长廊)。“两个圆”(即:围绕卧龙镇周边地区;围绕欧庙镇周围地区)。2011年,我们以辖区山水和风景名胜等休闲旅游产品为依托;以自然生态、田园景观、名胜古迹、民俗文化和农村牧渔特色优势产业为支柱;以农家院落和农家特色为载体,突破性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项目。2011年,根据省厅文件要求,我们配合省市局检查组对前期45户农家乐经营户上级拨付资金落实情况进行了检查,全部落实到位。农家乐每户一万元的资金扶持,不但改善了经营环境,而且增强了经营户的信心,进一步促进了就业,45户共安置就业289人次。今年,根据省厅文件,我们对照《襄樊市乡村旅游休闲农舍(农家乐)服务质量等级评定实施细则》标准,又申报53户。农家乐经营户夏红军开办的红威酒店,通过省人社部门的专项资金扶持,生意愈来愈好,2011年,他被省人社厅评为全省优秀农民工,荣幸参加了全省优秀农民工表彰大会。农家乐的发展和扶持,进一步促进了我区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据初步统计,全区156家农家乐经营户共安置城乡劳动力就业1890人次。
三、借“汉江风景”之力,增强城乡统筹就业效果
2011年,我们紧密围绕建设“汉江风景带”进程,推动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工作:以仿古北街为主轴,向汉江风景带辐射。通过发展特色街市,开发美容美发、儿童玩具、文化用品、服装鞋帽经营项目解决人员就业;以檀溪国际商都和四季青建材大市场为依托,发展汉江风景带建筑行业市场,带动城乡劳动力就业;以生态园、隆中游为载体,带动汉江周边群众开办饭店、旅店;以火电厂、化工园为中心,鼓动汉江周边失地农民围绕火电厂、化工园开办各类创业项目。同时在汉江风景带开展游船观光、生态观光、度假休闲等项目。结合汉江风景带建设,鼓励一批城乡劳动者只身投入到种植麦冬、山药中,培育花卉、草莓、油桃等项目中。汉江风景带的建设,带动了城区经济发展,推动了城乡统筹就业,今年先后有140多人投入到种植行业中。
四、我区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1、问题
从我们上半年对企业调查情况来看,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民营企业缺工情况较为严重。我区虽然已建立了村级就业服务机构,但因资金尚未落实,信息相对落后,人员不能固定,对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解决本地企业用工荒问题造成一定影响。
2、原因分析
农村由于地域等条件限制,加之村级就业服务机构刚刚建立,工作刚刚起步,信息系统不畅,导致农民不能及时了解政府中介机构发布的就业信息。这是本地企业缺工和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信息少,渠道不宽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下一步对策措施
1、抓宣传。大力开展就业宣传工作,用身边的先进典型和事迹鼓励城乡劳动力,积极主动投入到社会,开展创业活动,自食其力,为社会减轻压力,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状态。
2、抓信息。争取省、市资金支持,尽快落实村级服务机构办公人员经费,真正实现区、街道(乡镇)、村(社区)三级劳务信息网。同时,加强与省、市劳务信息网的衔接与沟通,建立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库,及时准确了解和发布劳务需求信息,提高城乡劳动力就业的成功率。
3、抓订单。充分发挥管理部门和劳务中介机构信息灵通的优势,积极与本地用人单位签订劳务订单,有计划、有步骤的就地转移。
4、抓管理。探索各类经济组织和兴办社区劳务输出中介机构。坚持以完善政策带动工作开展,通过制定切合实际的措施,有效地吸引劳务人员返乡创业,形成“外出挣钱,回乡办厂,吸收劳务,带动就业”的良性循环。(冯续然)